#民生聚光灯#
自动续费陷阱你经历过吗?,谁在窃取消费者的选择权?
“三毛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”,一句戏言成真,消费者却在“隐形扣费”的泥潭中越陷越深。
2023年10月,唐某支付0.3元开通某网盘“24小时体验会员”,次日却被自动续费29.9元,此后连续7个月“悄无声息”扣款239.2元。当他愤而起诉,平台却辩称“用户已同意协议”。法院的判决一锤定音:灰色小字里的“自动续费”条款,本质是剥夺消费者知情权的“合法劫掠”,责令全额退款。唐某的遭遇并非孤例——在“人民投诉”平台上,此类投诉长期居高不下,“不知情扣费”“取消无门”“诱导订阅” 已成新型消费陷阱的标配。
一、自动续费的“套路三连”:如何让消费者防不胜防?
1. “钓鱼式”诱导设计平台常以“首月0.1元”“连续包年优惠”为饵,却在支付页面将“自动续费”选项设为默认勾选,并用灰色小字、折叠协议等方式隐藏关键条款。例如,唐某案中,“同意协议即开通自动续费”的提示被压缩在6行协议文本末尾,字号不足正常内容的四分之一。
2. “迷宫式”退出机制取消自动续费需跨越多重关卡:部分平台要求用户先后在APP设置、应用商店订阅、第三方支付渠道中分别解绑,甚至需联系客服“闯关”。有用户反映,关闭某网盘自动续费后因未解除支付宝代扣协议,仍被连续扣费10个月。
3. “隐身式”扣费通知尽管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要求提前5日显著提醒,但平台常以站内信、折叠邮件等隐蔽方式通知。唐某案中,平台声称“提前5天发站内信”,但消息入口深藏于会员中心三级页面,且无任何红点提示。
二、新规落地:法治的“手术刀”能否切除行业毒瘤?
2024年7月1日,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正式施行,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“自动续费须显著提醒”。其核心突破在于:
- “显著方式”强制化:要求经营者接受服务前、续费日期前双节点提醒,且需达到“一般消费者可注意”的标准(如弹窗、短信),灰色小字、折叠信息均属违规。
- “捆绑条款”无效化:禁止将自动续费作为默认选项,或通过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解除权(如“充值满一年方可退订”)。
- “主体责任”精细化:直播平台、应用商店、支付机构均被纳入监管链条,形成“谁经营谁负责”的共治框架。
然而,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当前“显著方式”尚未出台细则,部分平台仍打擦边球——例如将提醒短信夹在促销广告中,或设置“一键续费”却要求“五步取消”。
三、破局之道:从“被动维权”到“源头治理”
根治自动续费乱象,需构建三重防线:
1. 技术防线:以“透明度”对抗“隐蔽性”
- 强制页面穿透提示:借鉴深圳经验,要求自动续费条款独立弹窗,且用户需阅读10秒后方可勾选。
- 简化退订流程:如工信部新规所倡,提供“随时退订”入口,且步骤不超过3次点击。
2. 监管防线:以“联动执法”终结“各自为战”
- 建立“黑名单”机制:对频繁违规企业吊销支付接口权限(如限制支付宝、微信支付合作)。
- 推行“和解金”制度:参照广州法院判例,强制平台预付争议款项至第三方账户,缩短维权周期。
3. 认知防线:以“主动防御”取代“事后补救”
- 消费者:开通服务后立即检查支付平台代扣协议(支付宝/微信支付“免密支付管理”入口可批量管理)。
- 社会共治:鼓励消协发起“自动续费合规指数”评测,通过媒体曝光形成舆论监督。
当“0.3元体验”变成“239元陷阱”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钱财,更是对商业诚信的基本信任。
新规已为消费者亮出法律武器,但唯有监管利齿咬合、平台敬畏规则、用户睁大眼睛,才能让“自动续费”回归服务本质——省心,而非闹心。
此刻,你的手机里,是否也藏着一条“静默扣费”的灰色协议?(肖奎文,图片来自网络)
牛配资-股票配资开户费用-顶级配资平台-山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